裂变!2.3亿年薪的董事长,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
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
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
关注近日,有媒体整理出了中国高管薪酬Top50,其中有29位高管来自大健康领域,占比58%,有6人出自医疗器械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以2.33亿年薪位居大健康领域榜首。除了年薪以外,常兆华还拥有不少公司股份,其创立的微创医疗更是被称为“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
常兆华曾表示说:“微创是一个有万亿市值基因的 公司”。这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生产 上市公司”,即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养”,再拆分 出来上市;目前微创系已孵化出4家上市公司和2家准上市公司。
从1998年成立至今,微创医疗已经有23年的发展历程,但不同于其他公司通过重组、合并壮大业务,微创医疗的成长在于其不断拆分、壮大子公司,并不断开辟新赛道。细数医疗器械圈可以发现,微创医疗的触角已到达了多个行业领域。
微创冠脉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系统
微创医疗从心脏支架起家,但是它有不单单只做这一条产品线,从一开始公司就定位于全球化。从2003年PTCA球囊扩张导管在日本上市开始布局海外,不过真正让微创医疗大跨步的时间节点正是在2010年前后,这一年,微创医疗登陆资本市场。
从公司发展过程来看,2008年成立微创生命科技,进入糖尿病领域,开启微创多元化战略布局;2009年微创骨科成立;2010年微创电生理成立;2012年成立微创神通、微创心脉、微创手术器材;2015年成立微创医疗机器人、微创在线医疗科技;2017年创立微创优通,进入泌尿及妇女健康领域;2018年,在国外设立微创心率管理总部,开创心脏节律管理。
整个集团以创新为驱动,高估值来自于对新技术新赛道的拥抱。为保证了研发投入的永续性,子公司只有成熟一个上市一个,然后滚动拓展新赛道,形成循环,最终母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张。部分上市子公司运作已经成熟,心脉医疗是模范生,去年7月市值一度达392亿港元,而母体微创医疗达到1265亿港元。母公司通过保持控股权即可,重心放在孵化新公司上。
目前,微创医疗旗下子公司有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佐心、微创电生理、微创神通、微创机器人、微创骨科、创领心律、明悦医疗、微创优通、微创心力、微创科威、微创医美、微创视神、微创子牙、锐可医疗、神泰医疗、神遁医疗、神奕医疗、神途医疗、微创龙脉、创脉医疗、脉通医疗、诺洁医疗等,仅从子公司就可以看出,微创医疗几乎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进行了布局。
这些子公司手牵手的的链接在一起,由背后的核心微创医疗支撑。任一点的变大,都能使这张网面变大;网面变大,核心则变大;核心变大,点再会变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网面,使得微创医疗达到了内外力相融的最高层。
从商业模式上看,作为国内唯二医疗器械平台型公司,微创医疗依然有其竞争壁垒存在。在其他大单品类医疗器械公司受到集采压力,再难以投入巨大资金研发新品类时,微创的分拆上市融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发展之路。
加之,微创医疗分拆上市的都是优质资产,一度使得子公司的市值超过微创医疗。根据天眼查及公告,微创机器人上市前就获得了30亿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远翼投资等基石投资,IPO的时候又募资了104亿港元,公司市值曾一度超过550亿元。
此外,心通医疗上市前也有过数轮融资,总金额总计超过1.75亿美元,IPO上市发行当天募资23.56亿港元。心脉医疗也是一样,上市前就已获得超4.3亿元的融资,IPO募资8.32亿元。
据微创3月31日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微创医疗的营收49.82亿元,同比增长20%(若剔除汇率影响增速为15.0%),亏损却在继续扩大,相较于2020年的12.48亿元亏损,2021年的净亏损达到了17.63亿元,同比扩大了44.57%。
对于亏损原因,微创表示主要因为手术机器人业务、心脏瓣膜等业务积极推进研发、注册、商业化等带来费用的显著增加;用于海外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投入增加;以及股份奖励计划所确认的成本增加等。
时间拉回到2020年,微创医疗出现5年来首次亏损,亏损达12.48亿元,几乎赔了过去四年净利润总和的两倍。其中,带量采购中标的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更是出现首次下滑,幅度接近44.6%。
目前唯一实现盈利的心脉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2021年营收6.85亿元,净利润3.14亿元。实现盈利源于心脉医疗布局的多款产品已步入成熟期。且三年皆处于盈利中,净利润约6亿元,近三年合计营收约14.88亿元。
此外分拆耗资巨大的子公司上市,固然可以减轻母集团的资金压力,但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如公司的营业收入现金流不供母公司使用,但子公司的亏损却需要并表纳入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中。
如备受期望的微创机器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业绩,微创机器人取得收入人民币215万元,与2020年完全没有任何营业收入相比,已是增长不错;然公司净亏损高达5.84亿元,收入于亏损相比几乎可以忽略。
研发成本由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人民币1.354亿元上升190.0%至人民币3.926亿元。基于研发成本高、产品未商业化等现状,微创机器人走在持续投入研发而亏损的路上,自成立以来可以说是0收入。
未来手术机器人盈利主要取决于其商业化落地能力,而微创机器人国内和国际临床试验开发阶段及商业化早期阶段,并无成型的商业化产品与商业模式落地,盈利之路道阻且长,这意味着未来有一段时间仍将持续投入。
另外公司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外科医疗器械业务等业务也均处于亏损中。不过据了解,微创医疗正在致力于改变渠道代理商的思路,从单一产品线变为品牌代理,提高渠道效率。
因为超能“生娃”,微创被认为港股市场中的一个特别存在,此前已分拆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分别在科创板和H股上市,去年11月份旗下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以下简称”微创医疗机器人“)于港交所上市。目前微创系已有4家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还有2家准上市公司,3月31日上交所披露公告显示,浦东科创集团投资企业——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电生理”)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全球市场中微创电生理是少数同时完成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布局的厂商之一,也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目前,其产品在国内通过经销模式进行销售,其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00余家终端医院,并出口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1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2021年12月28日,微创宣布将分拆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脑科学”)独立上市,并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微创脑科科学主业为研发、生产及销售神经介入医疗器械。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微创脑科学是中国该领域最大的公司。
不得不说,微创医疗是“专业的”分拆上市高手。若微创脑科学成功上市,“微创系”将再添一家上市公司,目前来看其阵营有望达到6家。但要想实现常兆华所期待的“万亿市值”,微创医疗可能还需要孵化出更多成熟的业务。
根据年报,微创医疗正在通过子公司或联营公司布局非血管介入、内分泌、康复医疗、运动医学、辅助生殖、体外诊断(IVD)、皮肤及身体管理、五官科及消毒灭菌等新兴业务领域。然扩大公司版图是一方面,但最终能支撑微创医疗成为行业巨头,还是要看母公司公司及各上市子公司的业绩。
从公司业务发展来看,仍有很多业务处于早期阶段,如微创机器人自成立以来,收入几乎为0。同时公司也将面对国内集采带来的业绩压力。如心血管产品和骨科器械业务在集采背景下迎来营收、净利双降。不过目前微创也在采取措施应对集采带来的业绩压力,例如加大产品出口海外以及创新产品上市等。
另一方面,从二级市场来看,微创系各公司的股价也逐渐从被“追捧”到回落。微创医疗当前的股价不到20港元,微创机器人的股价则较最高值回落超60%,心通医疗股价也从22.2港元跌至如今的3港元左右。
一直以来,微创医疗都对标与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并为实现该目标,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多元化布局的战略。但最终收获尚未可知,值得肯定的是,距离万亿市值,微创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更多精彩内容
联影官方回应:如何布局放疗
红杉资本掌门人易主,中国医械如何布局?
刚刚!GE医疗官宣与医科达合作
2021年中国十大医械融资事件
140年:美国第一外科器材经销商完成最大收购
仅2毫米!这一磁性机器人将替代支气管镜
年亏超5亿?手术机器人的冰与火
全球牙科老大官宣:整合影像业务
一个月内,乐普高层再次变动
平安主投,全球首家掌上PCR一月获投8亿
内镜交流群 | 骨科交流群 | 手术机器人交流群 |
体外诊断交流群 | 影像交流群 | 健康交流群2 |
商务合作:qxzj@landianyiliao.com